艾巴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热点 >内容

热点

15个城市进入新一线名单 2021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2023-07-01 12:28:37热点帅气的蚂蚁
许多网友对15个城市进入新一线名单,2021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不是很了解,下面让艾巴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新一线城市研究遵循商业资源集中

15个城市进入新一线名单 2021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许多网友对15个城市进入新一线名单,2021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不是很了解,下面让艾巴小编为大家介绍下

新一线城市研究遵循商业资源集中度、城市枢纽、城市人群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个维度,通过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商业魅力进行了测算。

《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年,进入新一线榜单的15个城市分别是成都、杭州、重庆、Xi、苏州、武汉、南京、天津、郑州、长沙、东莞、佛山、宁波、青岛、沈阳。榜单的另一大亮点是一线城市顺序的重新交换。——在2018年短暂亮相后,一线城市再次变得“北深”。

在常态防控复发疫情的前提下,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重新激活城市的创造力,是2020年中国所有城市的任务。《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评价2020年城市发展。从数据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城市都做到了,包括武汉。武汉今年长期停工,排名下降了两位,但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今年的榜单中没有“新面孔”的新一线城市。宁波在去年短暂离开新一线城市名单后重回队列,取而代之的是合肥。经过几年的更替,始终有11个城市被列为新一线城市,算上曾经有过“新一线”标签的城市,共有20个。处于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过渡地带的城市,依然有向上竞争的欲望,未来几年大概率不会出现新一线城市。

曾经的新一线城市合肥、昆明、无锡,如今占据了二线城市的头部位置,都是新一线城市的有力挑战者。任何一个处于胶着状态的城市想要跳出这种激烈的竞争,都需要发掘自己超越同梯队城市的独特优势,也需要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城市的原始力量,并能加以利用。

城市本身的巨大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总是需要他们的城市。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我们特别强调城市首先要满足内生需求,然后寻求特色,建立区域影响力。基于对城市力的新认识,在2021榜单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对二级以下的数据维度进行了小幅调整,希望能为二三线城市甚至四五线城市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在未来可塑性维度下增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是一些中等城市有隐形冠军企业的领域,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产业创新。在都市人的活动中,我们加入了对现场购物接受度的监测,这是一个新鲜事物。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城市会更早回归新生事物。

城市枢纽增加了城市货运量指数和货运城际联系指数,通过大宗货物的流动反映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人口活力和资源供给构成的城市动态平衡中,良性循环的开始必然是城市人口活力的不断增加,从而促进城市资源供给的升级和规模的扩大。但我们往往误解了这个循环的出发点,以为只要创造了供给,人们就可以涌入城市,最终指向提升城市的水平。

是时候回归城市的本质,回归它最初的力量了。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新一线城市,或者准新一线城市,或者所有二三四线城市,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身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历史背景和区位条件的发展愿景,建立城市的韧性。

一个商业资源的集中从过去一年中国商业资源的变化来看,大部分品牌不会因为暂时封城而迅速调整策略。商业资源集中度中的大品牌好感度指数和商业核心指数仍然是我们衡量城市商业魅力的首选指标。

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没有阻止部分城市商业资源集中度的不断提高。2017年至2021年,Xi安商业资源集中度排名从第12位上升至第9位。长沙的排名总共上升了5位。郑州是新一线城市,过去一年排名变化很大——商业资源集中度从2020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1位。

受限于境外消费的渠道封锁,奢侈品牌的国内渠道吸收了大量境外消费。高端定位品牌对中国长期充满信心:高端化妆品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的节奏不变,谨慎的高端珠宝品牌也在向二三线城市调整更多门店份额。

商业核心指数监测城市商业模式和氛围的变化。长沙商圈日均客流量较去年同期逆势增长,五一广场商圈日均客流量居全国首位。基础商业的变化说明,只要需求还在,商业供给的创新就不会消失。2020年,每个新一线城市的餐厅平均减少2万家左右,二线城市减少1.08万家。但厦门、湛江、揭阳等城市仍将实现餐厅数量的增长。

b城市枢纽城市枢纽将城市放在网络中考虑其重要性。目前这种网络关系还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城际交通运输能力尚未完全恢复,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在稳步增长。过去一年,国际航班量被严格控制,挖掘国内航线潜力成为重点。在很多城市,国内直飞城市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国际目的地的增速。比如2020年,郑州民航国内直飞航班数量增长32%。

高铁建设开始进入填补空白阶段。2020年,江苏省高铁网骨干终于成型,沿线城市将直达全国高铁网,让长期被排除在长三角地区高效快捷的城际接触网之外的苏中、苏北地区重新焕发生机。

在今年的物流通达性指数中,首次引入来自货运物联网公司G7的数据,从城市货运量指数和货运城际联系指数两个维度增加对城际道路货运的分析。临沂在这一指标上位居全国第二。这座正在崛起的物流城市今年首次进入二线城市名单。根据区域内品牌的分布数据计算出的商业资源的区域中心性,代表了城市商业资源在区域网络中的集聚程度和辐射能力。

城市人活动的疫情阻断了人的行动,但城市人的互动、交流、消费、创造的需求依旧。

外卖、网购、海淘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描述消费活跃度的。据饿了么数据显示,与线下餐饮同步受到冲击的外卖行业,复苏迅速。到2020年底,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外卖活跃度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而温州、泉州、宁波等城市的外卖活跃度同比有所上升。海淘市场向北方低线城市下沉,消费渠道多样化得到广泛普及。

都市人的活跃度不断监测着都市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今年新增了以互动次数和阿里巴巴集团观看人数计算的文章活跃度指数。

商品文章能击中城市人对价格敏感、工作节奏快的痛点,一线、新一线城市文章活跃度高。昆明、石家庄等城市属于喜欢在文章间发弹幕却不舍得消费的围观者;莆田、珠海、宁德等城市偏好直接消费,不太关注文章。

夜间活跃度指数能说明人们是否愿意走出去,这是检验城市恢复生机直观的方法。2020年两度遭受疫情本土案例冲击的北京,全年夜间出行人数同比减少了84万人,上海则增加了92万人。

夜间活动场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受音乐现场演出普及、以脱口秀为代表的演出形式多元化等因素影响,上海以及西安、大理、成都等城市的现场娱乐演出场所增长较快。从酒吧看,北京、广州酒吧数量增幅较大,成都酒吧有所减少,但总量高于2018年,仍是全国酒吧多的城市。

D 生活方式多样性生活方式多样性这一维度描摹了2020年城市人休闲、娱乐和消费的行为表现,也记录了疫情之下休闲文化设施运营者的各异抉择。

出门新鲜度指数衡量休闲生活场所的丰富度。得益于年轻人口加速向粤港澳大湾区流入,广东三四线城市餐饮多样性指数大幅提升,比如以本地美食闻名的潮汕城市,更受年轻人欢迎的外来菜系餐厅正在快速增加。

“撤离”从未成为这一年提供生活方式的城市空间的单一状态。虽然几乎所有城市的书店数量都在减少,但也有新兴书店品牌开始进驻中国市场,或是加快拓店步伐。

2020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额跌去了近七成。按灯塔专业版数据,排名靠前的20个票仓城市平均每人全年在电影方面的消费额同比下降了35.96%。

不过武汉的电影消费力并未被同级别城市抛开。武汉在去年录得了近4.4亿元的全年电影票房总额,票房总额仍保持新一线城市排名第4的位置不变。

马蜂窝数据显示,全国所有城市的旅行者全年出游目的地个数同比下降56.4%。但仍有38座城市的城市人在这一年积极迈开脚步出发去了超过300个旅游目的地。

Keep数据显示,天津、郑州、石家庄城市人在全民“宅家”状态下更有毅力坚持健身。腾讯营销大数据反馈,成都、杭州、西安市民,保持了对体育资讯的高度关注。

城市人对生活始终保持热爱,城市对生活方式多样性的追寻便不会停止。

E 未来可塑性在中国城市目前的梯队中,能够实现创业公司聚集,并驱动资本进入城市创新良性循环的城市并不多。产业创新对大多数中国城市而言是更能看得见、握得住的。

产业结构相对传统的一批城市正在转型的通道中,它们积累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比如太原,从2019年到2020年,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翻了一番,构成了城市主要的优质产业吸引力。

今年创新氛围指数中增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它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及相关专利数量,评估城市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实力。无锡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企业数量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沧州、合肥和石家庄分别在新材料、新基建和大健康产业拥有更多的企业。

产业实力的提升还带来了人。这里所说的人并不仅仅指大学毕业生和海归人才,还是广义上能够参与城市生产的年轻人。人才吸引力中的新流入常驻人口指数相对毕业生留存率、海归就业指数等给贴近这种变化,在非省会二三线城市中,惠州、金华、温州、无锡、中山、嘉兴等城市新流入的常驻人口排名更靠前。

年轻人的到来不仅体现在生产力上,他们更是城市消费活力的重要组成。要将制造业吸纳的大量年轻人口转化为城市物质财富的享受者,还需要城市的管理者从很多方面下功夫。京东大数据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相比于线上消费总量的快速增加,泉州、临沂、徐州等制造业城市的消费升级品类的销售额增长较为缓慢。

对比不同级别城市外来人口减量的占比可以看到,商业魅力指数越高的城市,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因素的影响,留住更多的人。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城市的韧性。在对全球城市而言都是极端恶劣的这一场生存挑战中,城市机器的构建越复杂精密,越是惯常于将多元、开放、连结和活力作为运行管理原则的城市,就越能够释放出城市原始的力量。这种力量深沉扎实,又面向未来。

2021年城市分级完整名单(包含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