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巴生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热点 >内容

热点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8种情形?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2024-09-07 13:28:36热点帅气的蚂蚁
网上有很多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8种情形?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肇事逃逸怎么认定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8种情形?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网上有很多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8种情形?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肇事逃逸怎么认定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内容导航: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8种情形?

二、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三、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8种情形?

这八种情况是: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无责任,驾车逃离事故现场;

3、交通事故当事人涉嫌酒驾、无证驾驶,报案后未履行现场等候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返回;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至医院,但未报案,无故离开医院;

5、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至医院,却以虚假姓名、地址、伤者或家属联系方式离开医院;

6、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调查过程中逃逸;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拒不承认发生过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当知道发生过交通事故;

8、协商不成,或者协商不成支付的赔偿金明显不足,且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强行离开现场的。

二、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肇事逃逸的认定:为逃避法律责任,逃离现场或者安排他人代替自己承担法律责任的,涉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温馨提示】以上回答只是基于目前的信息和我对法律的理解。请慎重咨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还有疑问,建议你整理相关资料,与专业人士详细沟通。

三、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把握,具体如下:第一,认定逃逸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应当对事故有意识。如果行为人对事故并不知情,而是继续行驶,则不存在主观恶性。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所谓的“逃”是不能成立的。对于这种以逃逸为由离开现场的行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从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的角度,都是不合适的。当然,这里的“知道”并不要求行为人对所有细节都有具体的了解。只要他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知道事故存在概率和可能性,就符合要求。其次,逃避救助义务,进而逃避责任追究。一般情况下,逃逸者不履行救助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重合的,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不逃避事故责任追究或不履行救助义务但不逃避责任追究的单一动机。前者,比如一个司机把受害者撞成重伤,尽快把受害者送到医院,但随后就走开了。只要你有逃避救助义务和逃避责任这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就应该认为你已经逃脱了。《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逃逸”的动机单纯是“逃避法律追究”,不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如前所述,有违立法初衷。这在实践中有时会发生。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在事故现场被被害人亲属围攻,因害怕殴打报复而暂时避难,或者将被害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但因害怕殴打报复而暂时避难,后主动将其绳之以法。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者亲属出于冲动的非理性悲愤,对肇事者实施报复的情况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暂时回避行为应当与逃逸相区别。在事故现场,肇事者因害怕被受害人或受害人亲属殴打而逃离现场,说明事故发生后现场还有人,按照常理,在场的人一定会及时抢救伤者,事后主动将其绳之以法。行为人没有逃避救助和责任认定。这种行为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论处。

以上就是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8种情形?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肇事逃逸怎么认定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